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22年01月10日 | 来源: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2年1月10日 第 09 版)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把稳中求进这个方法论、这个战略思路运用好,必须紧密联系形势的发展变化,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

——编 者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人民要论)

张来明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要求。我们要按照会议要求,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切实增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政治自觉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稳中求进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深刻认识到,稳中求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规律新的深刻阐释,是对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智慧的新总结,也是对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的完善和发展。我们要从切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高度,增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自觉性。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都是具有深刻原因的。这其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归纳起来,我们着重抓了三件大事:第一,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第三,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原因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和领导经济工作乃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揭示。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2012年强调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3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2014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2016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2018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2019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2020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21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事实最有说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完全正确的,稳中求进是一条成功经验。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推向前进,需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为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特征前所未有。把稳中求进这个方法论、这个战略思路运用好,必须紧密联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扣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

党中央部署下一年经济工作,在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同时,都会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工作重点任务。也就是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没有变,但这个总基调在每一年经济工作上的运用又是各具特色的,因而连贯起来看又是因时制宜、常用常新的。比如,党中央对2019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是,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党中央对2020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党中央对2021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几年来,全党全国围绕这些重大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正是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特别是2021年应对风险挑战实践的基础上,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丰富了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阐释,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包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等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要求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新的一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端正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经济运行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把握,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二是进一步提高政策效应,切实做到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不断深化对新经济现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四是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提高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水平,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切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实现“稳”与“进”良性互动(思想纵横)

孙来斌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同时,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对经济工作的科学部署,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要要求,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稳”和“进”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要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在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良性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关键是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这一重要要求正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坚持稳中求进,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一种稳慎进取的方针,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宏观大局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这七个方面的政策导向,贯穿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明确了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政策着力点,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方法论,要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注重总体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增强各项政策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避免孤立片面“单打一”,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持续改善民生

给群众稳稳的幸福(专题深思)

廉 思

制图:汪哲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把持续改善民生作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一年,我们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实现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给群众稳稳的幸福。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民生稳,社会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改善民生,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注重深化调查研究,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整体思维,及时把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机制,着眼长远提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立法事项、重点改革任务、重大支撑平台,着力破除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没有民生保障,经济发展也难以行稳致远、提质增效。在稳中求进中持续改善民生,必须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将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坚持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状况,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人人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将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民生的持续改善又能稳定社会预期,拉动居民消费,释放潜在需求,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充沛动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聚焦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依然存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不断付出努力。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改善民生,必须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