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双碳”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路径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路径

肖贵玉

2022年01月12日    来源:学习时报


绿色和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转型的基本指导原则与重要评判标准。其中,制造业的碳减排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中之重。

确定“双碳”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路线

对中国来说,节能减排是“达峰”手段,能源替代是“中和”途径,技术升级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

对应中国“双碳”节点,制造业的“双碳”目标达成也应采取分步走战略。在科学评估制造业主要门类发展现状、地位作用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能源结构、产业链安全、碳排基数、技术路线、社会成本、国际关系等因素,制定制造业“双碳”目标的近中远期实现路径。近期内,要高强度减排,集中力量对能耗及碳排大户进行减碳化改造,以实现快速达峰的短期目标。在中期,要深度减排,对关键战略性行业和战略性环节的碳排放量进行重点监控,防止“伪低碳”制造门类的出现而发生碳排放强度反弹,尽早实现碳中和。在远期,要全面减排,聚焦全门类制造行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全面应用,促进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完全建立起绿色低碳的制造业生产体系,长期保持零碳排。

“双碳”目标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近期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尽快出台制造业“双碳”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具体行动计划的总则、范围、方向和重点;地方省市制造业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表;相关组织、保障、协调推进原则。二是加快制定制造业“双碳”转型升级的国家与地方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规划重点产业降碳布局和重点领域降碳部署,明确工业降碳的实施路径。三是尽快公布和实施制造业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定价方法,以利于各级政府及早明确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整方向。

加快“双碳”目标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系建设

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党对“双碳”目标实现的全面领导,强化国家力量对“双碳”工作实施的有力统筹。一是在国家层面明确领导和推进机制。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双碳”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总体规划、设计实施路径、推进统筹协调。二是加大对“双碳”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性保障,健全和完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重点解决相关法律缺位和法规法条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三是建立与制造业减碳有关的治理规则体系。涵盖碳排放规则治理、碳交易市场治理、碳中和的国际关系治理、区域协同治理、减碳手段的伦理治理等方面。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是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是高度统筹能源生产体系与工业生产体系。以能源组合方案定生产组织方案,在体系架构上保证工业减碳的低成本化和规模化。二是构建绿色制造循环体系。将制造生产纳入循环经济整体框架,最大程度降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实现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并实现制造业对其他部门“双碳”目标达成的反哺。三是构建绿色制造生产体系。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电气化程度、加快生产工艺升级、应用先进储能技术、布局回收与再用技术,系统设计、全面构建制造业的低碳生产链与低碳价值链,提高工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四是构建绿色制造支撑体系。完善绿色制造的基础、通用标准与评价方法;增加低碳指导定价、标准核算等方面的绿色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低碳技能培育、信息传递、资源对接等方面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供给。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双碳”目标,需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服务于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原料/燃料替代、工艺技术改进和碳捕集与利用三大核心目标,加快开发工业节能、氢能制备与储运、零碳电力、工业流程优化、碳捕获与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满足特定行业和关键环节的减碳需要。二是加大低碳技术的战略储备。聚焦清洁能源、余热利用、梯级利用、高效电机、变频调速、高效保温、锂电储能等领域,开展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的低碳共性技术攻关,满足中长期制造业全行业节能减碳的技术供应需要。三是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一批区域性的低碳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联盟、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市场,满足低碳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政策体系建设。增加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新政”供给。一是财政方案调整政策:用以提供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所需的额外资金,满足较大规模的电气化、燃料和原材料替代、设备更新、技术开发要求,以及补贴转型所造成的额外的过程性消耗。二是防止碳泄漏的政策:防止制造企业迁移到生产成本不受排放限制影响的国家,或从环境和可持续性标准较宽松的国家选择成本较低的产品,出现新一轮的产品进口潮。三是系统性的能源定价和碳定价政策:以确保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始终能够获得合理成本的能源供应。四是技术开发与保护政策:建立绿色、低碳的制造技术体系,增加供给;保护可能被迅速淘汰的已有破坏性技术,防止产业转型升级造成的对绿色投资价值的侵蚀。五是就业保护与就业补充政策:防止产业快速转型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增加具有绿色和数字技能的人才供给。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