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党中央精神 2023-09-12 08:17: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点击: 收藏本文
赓续中华文明 谱写当代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铸魂,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明方向。
“精彩绝伦、充满魅力!”在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川剧青衣与说唱歌手对歌,流行歌手与说唱俑联动,蜀派古琴与小提琴和鸣,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在舞台上碰撞、交融……文化盛宴令中外观众赞叹不绝、回味隽永。
从北京冬奥到成都大运会,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中国—中亚峰会……“中国式浪漫”屡屡吸引全球目光。成都大运会上,皮影戏、川剧等给来自五洲四海的青年朋友留下深刻记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精彩呈现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惊艳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艺活动,以充溢爱国情怀、民族气概、英雄气节的强大正能量,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地交响……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感受当代中国自信昂扬、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新时代,我们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民族精神更加奋发昂扬。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气势恢宏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屹立。馆前广场,大型党旗雕塑《旗帜》气势如虹,《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大型雕塑庄重肃穆,充分体现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自开馆以来,党史展览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万参观者,学习党史、感悟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古朴典雅,巨石上镌刻“赓续文脉”四个大字,宣告着这座崭新文化殿堂的职责使命。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分布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集中保藏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表达。
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正式出版发行。全五编包含60多卷、300多册、1.1亿多字,已出版三编共计37卷、195册、6190万字,时间跨度达百余年……皇皇巨著,字里行间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新时代是波澜壮阔、拼搏奋斗的时代,是英雄辈出、模范涌现的时代。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到出台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成果丰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最美人物”大量涌现……尊崇英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愈加浓厚。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强化,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日益形成,文明之风,遍吹华夏。
“咱们东风村,人好民风淳。家宴唱主角,山乡育新风……”在浙江长兴县煤山镇东风村文化礼堂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跟着志愿者学唱乡风文明诗歌。长兴县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围绕移风易俗开展文艺排演、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向农民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要移风易俗,移什么样的风、易什么样的俗,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文明新风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佳作,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时代的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战争史诗电影《长津湖》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发全社会的爱国情感;《天耀中华》等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广为传唱;评剧《革命家庭》、川剧《江姐》等戏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电影《守岛人》、电视剧《觉醒年代》等,感人至深,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奋进豪情。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近年来,北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光彩,充分展现首善之都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文化追求。东城区做好传统文化“敬”字文章,坚持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区内的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联袂上演“会馆有戏”,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节目,让百年戏台再现光彩。西城区将“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楼门这一方“小天地”,做好文明创建的“大文章”,引领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让良好家风涵育时代新风。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联组会现场气氛热烈。“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文化,凝心铸魂、启智润心。今天,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在革命文化激励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全社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一部部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得最高票数。去年8月,中国作协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面向文学界和广大创作者征集作品,《雪山大地》正是首批重点推进作品。
评委表示,《雪山大地》的成功源于作者一直深扎在青藏高原,从未离开雪山大地上的万物和时代变革之下普通牧民的生活变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草原上,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赢得广泛喜爱和赞誉。乌兰牧骑队员表示将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剧场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数百场依旧一票难求,话剧《路遥》《于成龙》等作品持续“圈粉”。艺术家们坚定“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电视剧《山海情》《人世间》引发收视热潮,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持续加印,电影《长津湖》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美术作品《天下飞梁——港珠澳大桥》气势恢宏……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令文艺界倍感振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出台,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激励出人才、出精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精不精”“优不优”,各地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提档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到“城市书房”度过充实的时光,已经成为许多山东威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在威海的大街小巷、商业街区,一座座“城市书房”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更加优质、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目前,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全国共建成58.7万家农家书屋、57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万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3303个公共图书馆、3503个文化馆、6565个博物馆、718个美术馆,让人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丰富文化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
山歌嘹亮,乡音浓郁,东西南北齐上阵,四季“村晚”奏响乡村振兴乐章。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打造乡村“村晚”、广场舞展演、“大家唱”群众歌咏等品牌活动,为群众提供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和文化娱乐的舞台。2022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70.7万场次,服务人次超9.5亿。
国家京剧院连续3年推出经典剧目《龙凤呈祥》演播,古老京剧在线上绽放夺目光彩。
文化艺术“云”上来,线上、“云端”让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2022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开展线上演出展播7.63万场次,全国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开展线上群众文化活动280.96万次。今年以来,演出全面复苏,仅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举办的展播活动,线上观众就突破了11亿人次。
优良的文艺作品,多彩的文化活动,便捷的文化设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以文弘业,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今年7月,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金面具、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青铜鸟足神像、青铜着裙立人像……新馆展出的1500余件(套)文物中,有300多件珍品是近年来新出土的。灯光下,古朴、厚重的青铜器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诉说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历史。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滋养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部署传承发展工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10815万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得以摸清。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完成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截至目前,我国现存戏曲剧种348个,其中分布区域在两个省份以上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为一个省份的剧种300个。
锦绣大地上,文物古迹灿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石峁遗址、殷墟遗址、良渚遗址……遍布祖国大地的考古遗址,不断出土的考古新发现,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佐证。
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人民汲取精神力量、涵育文化自信的新空间。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再现舟楫如织、桨声灯影的历史场景;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象征,得到全面修缮维护;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线历史文化保护和水体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各地新建成的以长征为主题的博物馆吸引无数观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扎实推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展览活动丰富多彩,“打卡博物馆”、“走进美术馆”、“云上”看戏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化创意产品赢得群众喜爱。
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传承发展队伍。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万卷风雅集》等文化类节目,以创新的形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吸引更多年轻人。
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国家博物馆推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沉浸空间,吸引络绎不绝的观众。数字展览、实景演出等创新形式,让技术和艺术融合,拓展新空间,培育文化新业态。
与时代结合、与生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历久弥新、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以艺通心,文明交流互鉴彰显大国风采
种下友谊树、盖上鼓岭邮局的“时光邮戳”……“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吸引了海内外的关注。
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跨越百年、再续新篇的鼓岭故事,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佳话,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
以非遗、图书、影视、戏剧、考古为媒,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
“让中国看到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6月24日,上海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拉开帷幕,这也是上博“百物看中国”全球巡回展首展,借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文物出入境展览累计达300余项。“华夏瑰宝”文物展、“东西汇流:13—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特别是与亚洲46国及埃及、希腊合作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无不以文物展览凸显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金名片。
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吸引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参展,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10多个增加到108个……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超过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来自中国的出版物、电视剧、游戏、动漫以及各种设计服务、广告服务和版权许可,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越来越立体地展现在世界眼前,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中国出版“走出去”,用文学讲好中国故事。《柒》英文版、《洛城花落》波兰文版、《北京西郊故事集》阿拉伯文版、《吉祥时光》英文版……北京文联形成了北京文学“走出去”的矩阵式发展模式,着力创建“大文学”格局,建构以北京老舍文学院为枢纽、联结各资源方的合作机制。目前,北京文学作品入驻15个国际知名图书馆。
通过合作演出、联合制作、国际巡演等方式,中国的演出让艺术经典唱响世界。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了100余部中外经典剧作,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物国际合作列入国家外交重要议程,进入多边双边协议,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文物援外项目和中外联合考古展现中国担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一路走来的中国,深刻理解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世界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和友谊,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断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2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