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党中央精神 2024-07-02 08:25: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点击: 收藏本文
黄海
2024年07月01日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定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有着自身逻辑、生成机理和内在规定的知识生产过程。从哲学的维度来考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发、生长和生成,应有兼具自身特色和共性特征的哲学逻辑或者说哲学规定。在以科学性的内在规定持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人民性的内在规定不懈关注人的解放、以实践性的内在规定积极回应时代问题、以开放性的内在规定不断推进知识生产中,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得以在合规律性的机理中进行、在合目的性的要求中完成,进而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以科学性的内在规定持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有着自身理论基点和理论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一理论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成为“批判的武器”,实现“武器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的批判力量,使这一“批判的武器”始终保持锐利锋芒。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决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定,即这一知识体系的知识生成和建构逻辑是“求真”,进而持续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基于这一规律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成果、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
科学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中国”和“解释世界”,还应积极地“改变中国”和“改变世界”,科学探索和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为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思考、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范畴、核心议题、内涵外延、价值伦理、体系结构等,都要符合知识生产的客观规律和真理性要求,在“求真”的追求中彰显知识力量。质言之,就是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破解西方知识体系中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中心主义”等知识迷思,持续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规律性把握和规律性推进,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之“道”、光明之“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基于科学性建构起来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具有内在的知识生产魅力,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生产汇聚中国智慧。
以人民性的内在规定不懈关注人的解放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有着自身伦理和价值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一价值逻辑的核心就是关注人民福祉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区别于西方知识体系的根本标志。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明确而强烈的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追求,其知识生成和价值逻辑是“向善”,因而必然要符合“对人民福祉和人的解放的关注”这一内在规定,这既是对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发掘,也是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呈现。
人民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人是目的,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者,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论规定,是一种回应人的主体性的有温度、有理想的内在规定,其原创性观点和标识性概念,都要符合知识生产的价值规律和人民性要求,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在“向善”的追求中彰显知识伦理。譬如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的特征,就深刻体现了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关注,呈现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截然不同的伦理追求图景与价值存在形态。只有基于人民性建构起来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具有澎湃的知识生产动力,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生产提供中国方案。
以实践性的内在规定积极回应时代问题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有着自身认识方式和实践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一实践逻辑的核心就是基于实践发展、回应时代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定,这一规定决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知行合一的知识体系,追求理论叙事与实践叙事的有效融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基于当代中国生动实践而进行的知识生产,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而是真正融入“生活世界”,真正有效改变“意义世界”,即立足中国的创新实践坚持推进知识体系的创新生产,体现了“唯实”的知识生成和实践逻辑。
实践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理论源于实践最终又归于对实践的指导,脱离实际的知识终将流于空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在中国生成乃至生效,就必须扎根中国具体的实践土壤,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在“唯实”的追求中彰显知识意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认识论规范,就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能落入西方知识体系的窠臼,而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进行知识生产,与时代诉求相结合、与具体实践条件相结合,对中国大地上的实践叙事进行系统性、条理性的总结与提炼,进而呈现出生动而有说服力的表达。只有基于实践性建构起来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具有充沛的知识生产能力,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生产凝练中国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在规定不断推进知识生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有着自身发展方式和方法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一方法逻辑的核心就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知识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故步自封的知识体系最终会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定。这一内在规定决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始终秉持发展性的、动态性的方法论,实现持续生产和稳定进阶,进而实现体系自我完善的规定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生成和方法逻辑是“守正创新”,即在坚守自我规定性的同时,实现包容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知识旨趣。
开放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一切有用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都可以研究借鉴、为我所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要在基点、原则和根本上坚守自身之“正”,又要与时俱进回答新的时代问题、兼收并蓄吸纳一切优秀知识体系成果,创自身发展之“新”;应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为根本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宝贵资源、以西方社会科学积极成果为有益借鉴,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守正创新”中彰显知识生产规律。只有基于开放性建构起来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具有持续的知识生产创新力,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生产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黄海,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