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深刻领会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深刻领会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权 衡

2024年11月25日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深刻领会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彰显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品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形成的思想结晶,闪耀着真理光芒,充满着历史智慧,饱含着文化底蕴,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与发展,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就是相融通的。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从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等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新时代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了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023年GDP超126万亿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二是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三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加强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9万元,形成超4亿人的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

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诠释。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中,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经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既有利于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也有利于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造福各国人民。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也注重与各国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改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我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本质上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奋斗目标、初心使命、发展理念等多方面论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体到城市建设领域,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城市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规划立足人民实际需求,城市建设保障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坚持人民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要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内在动力、价值目标等问题,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收入分配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重要论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只有推进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提升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共同推动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价值立场、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